看到王超这么痴迷医书,他的父亲就把自己珍藏的医书拿给他看。一本叫《倾囊诀》,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。一本叫《中医诊断书》,还有一本叫《针灸学》。这三本书,王超看了又看,并且花一个月时间把《倾囊诀》手抄了一遍。暑假到二伯家里时,二伯把祖父留下来的那一套经典医书又送给了他。
父亲做生意亏了,青少年时代的王超家境不好。高一时,每天的早饭钱是1元,一周共5 元。一次,他路过一个旧书摊,看到一册《伤寒论》,如获至宝,问摊主多少钱?摊主说10元,王超就压价,一直压到6元,摊主坚决再也不少了,摸摸口袋里的5元钱,王超只好悻悻离去。可这个遗憾一直在心头,之后几年,他曾多次去找那个摊主,一直没找到。
高中那三年,王超在课余时间不仅看了《黄帝内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大量医书,还熟读诸子百家、《兵法》、《周易》。看到同学看言情小说,他心里想:这也算书?他买的全是盗版书,因为便宜。勤奋阅读一直延续到大学、工作。高考时,他超出分数线20多分,选择了湖南医药学院的针灸推拿专业。在他认为,这个专业,即是自己的所爱,又能谋生。除了专业课,其余时间,王超全都用来读医书国学,《难经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管子》是最爱。有一次上英语课,老师看到他在读《吕氏春秋》,就问:“看得懂吗?”他回答:“看不懂也要看。”老师便没再说什么,这以后,他更无避讳地在课堂上看。学期最后一堂英语课,他想,这堂课就好好上一下英语吧。于是带了一本英语书去上课,结果发现,书拿错了。
然而,图书馆要花20元的借书证,他舍不得办,只要同学有书借过来,他就拿过来抄一遍,而同学借什么书,都听他的。大学几年,大笔记本,他抄了整整30多本,小笔记本,无法计算。正是这抄写,让他把很多书熟记在心。
事实证明,大量的阅读是王超学医的基石,基石的宽大结实,让他后来受益无穷,很多的举一反三或创新的底气便来自传统和经典。
如果说,阅读是他终身的老师,那么,有两位老师,则在关键时刻给了他重要的引导。大学快毕业时,学院系主任请祝由科水师萧国楚到学校做讲座。王超就过去找他,想拜他为师。萧先生说:我要先考察你的人品、专业。为此,萧先生特意到学校医院坐诊3个月,天天带着王超,让王超学到了很多非常规的中医思路,很是神奇。后来偶然发生的一件事,让两人师徒缘分尽了,萧先生回去了。之后,王超到另一家医院实习,遇到了神经内科的周星灿医生。周医生学的是西医,对中医也很有研究,他很快发现,年纪轻轻的王超很有见解,他总是对他说:“王超,你一定要保持你的思路!”他们互相探讨,多年来亦师亦友。
行医:尊重经典 返本创新
王超开出的第一张方子,是他上高一那年。他妈妈的一位女同学来他家玩时,和他妈妈说到自己月经提前、量多、淋漓不尽,王超听到了,就自告奋勇帮她治。他开出了胶叶汤加仙鹤草,他只开了一剂,因为他不敢。结果,第二天,阿姨又来他家,说经血明显少了。于是他又让她吃了三天药。第五天,崩漏完全止住了。这第一次的成功尝试让他很兴奋,也让他坚定了学医的信念。
2007年,大学毕业的王超进入了湖南某民营医院针灸推拿科。医院有位西医的亲戚,62岁,偏瘫,来找他看病,因为在别的医院已经针灸很长时间了,病人疼得受不了。王超没办法,只好配中药给她,并辅以针灸。这样治疗一个月后,病人基本痊愈,扔掉了拐杖。这让王超找到了新路子,在之后的针灸门诊过程中,他大胆结合中药,偏瘫的治愈率很高,不到半年时间,就名声在外了。而在治病用药过程中,王超经常有意外收获,然后他会想起自己读过的经典医书,发现原来上面都已有记载,理论与实践便做到了互相验证。反过来,又促使他更合理推断,大胆用药。
一位女性老年患者得了肝脓肿,用了很多抗生素都没好转。王超诊断其为陷胸症,给她开了小陷胸汤,结果没喝几帖就好了。王超从她这里得到启发,在给人治脂肪肝时,用小陷胸汤加减,治愈率很高。在给患者治慢性肝炎时,他用疏肝健脾法,结果发现,患者的甲状腺结节、乳腺增生也好转了,他联想到《内经》上写“肝之俞在颈项”,于是用疏肝健脾法治慢性咽炎、颈椎病,屡获奇效。
有位59岁的老教师,得了腰椎间盘突出,王超诊断他为肾虚症,给他开了药。吃了40天后,病人去做CT和B超,发现腰椎好了,而他原有的肾结石也全都消失了。于是,王超开始研究补肾消结石。其后的实践证明他是对的,补肾40天,大部分人的肾结石能都消掉。总结这一点,王超说,就是“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”。
2012年,王超收到了北京同仁堂杭州同医馆的聘书。刚开始,他坐诊是免诊费的,第一天,没有一个病人。第一周,最多一天才看了8个病人。可是,患者带患者,从第二个月开始,每天有60个以上的病人来。接来下,每天全是一百多病人,他累得虚脱了,同仁堂这才采取了限号预约的方式。
王超常说两句话,一句是:世上并无神医,中医急性病治愈率达98%、慢性体质改变成功率70%都算不错的了。另一句是:疑难杂症最能体现中医思路的优越感和成就感。面对疑难杂症,他奉行的是:理祖内经,法宗仲圣。在实践过程中,他采取的是返本创新思路。
他用甜治糖尿病,反其道而行之,不能不说大胆。起初给糖尿病人诊脉时,由于无症可辨,他甚至不敢用药。重新翻传统经典医书,在《景岳全书》卷五十一,他看到了贞元方,方中三味药——当归、熟地、甘草,入肾入脾,但都很甜。而糖尿病人往往又都是脾胃虚肾气弱。到底能不能用此药?他纠结之时,想起内经上记载:善悟,敢用。心里有了底。他又想,当归有热,不宜轻易用,可减去。于是,他在熟地、甘草的基础上对症加味,第一次给一位病人用时,结果7天后,病人的血糖就降了。之后,他以甜治糖尿病,屡有良效,成功率达八九成。
治慢性结节,王超亦有自己的研究。他采用的是补气消结法。临床实践中,大的结节消得很快,小的结节消得慢。对于这种现象,他说自己尚没找到根源,还在研究中。他治癌症的理念是抗癌不如顺癌,方法是培补正气。南京一位60多岁的患者,淋巴肿瘤晚期,全身扩散,无法下床,西医诊断为活不过3个月。王超对他采取了补气法,他的秘诀是重用金银花。病人吃了7天,大便排得很厉害,但7天后,能自己下床走路了。现在4年过去了,老人还健在。王超说,重用金银花,是他家祖传秘诀。他祖父常说:人参,非大剂者不补;金银花,大剂量即补。经方早有记载:金银花是温补的。金银花是补气又解毒的,但现代人对金银花的认识好像只有清凉解毒功效,这实在可惜。
传医:播医授业 学生近千
王超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,他有中医学生近千人。他曾经认为,中医之道在于低调沉默,不适合宣讲。但他有一天突然发现,沉默的“默”是黑犬,黑犬是会吠的,一只犬吠,会带动群犬吠,此时黑犬静下来,才是默。而真正促使王超播医授业,是因为他内心极其坎坷的那几年。湖南那家民营医院因他而火了之后,再也不平静了,也不再是这个年轻人心中纯粹的行医圣地了。他辞职到长沙、南京等地,在几家保健品公司当养生顾问,然而他很快发现,自己干不了这事。有些病,明明吃几味便宜的中药就能好,但保健品公司非得让他给病人推荐很贵的保健品,这让他心里很难受。他苦学中医十几年,是为了治病救人这么一个神圣的理想,而做这样的事,相违太远。同时,也因为沉溺书中不闻世事,他的性格非常单纯,甚至是不谙人情世故的。他没有归属感,于是,他又辞职了。他意识到,老百姓最需要的不是找医生看病,而是自救。如何自救?唯有懂得常识。对于中医,所知者越来越少,误会者越来越多。比如对“运动”的理解,大多数人只知只会“动”,却忽略放在前面的“运”,不注重“运”的“动”,就成了“妄动”,无益反而有害。而对于“中医是慢郎中”、“中医是安慰剂”等论断,他更是十分反对的。很多急性病,如发烧、急性阑尾炎等,基本一剂中药就能解决的。他说,其实中医只有两种情况不好治,一是高空坠落,二是车祸。很多东西,他觉得应该普及。在古代,名医都是开讲坛的,他问自己可不可做这事?
2011年,王超来到了杭州,找到了另外两位同样迷茫的中医从业者,三人成立了中医培训中心,招收学员,第一个月招了5个人,第二个月招了30多个人,第三个月,没有人来了。那两位伙计都改行了,只留了他一个人。困境中,他认识了他的第三位恩师——骨伤科圣手高信一,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,他又到玉皇山办培训班,同时坐诊看病。跟他学过的人都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感冒发烧咳嗽等,加上病人的口口相传,为此他小有名气,招生招到100多人。2012年到同仁堂坐诊后,王超还是继续办班,在杭州中医街。他亲自讲课,每次一讲就是两天半时间,学员有理疗会所的工作人员,有养生保健的店老板,也有普通的中医爱好者。乐清紫荆学堂老总王梦茹因为长期三叉神经痛,找到了王超。她问王超可否愿意来乐清做公益讲座,王超答应了。那天,留着长头发穿着黄色长袍的王超在紫荆学堂侃侃而谈,坐在后面听的王梦茹心里很纠结,她一边被他的讲课深深打动,萌生了在乐清办中医班的想法,一边很担心这个27岁的中医能不能让人信服?考虑了很久,她决定冒这个险。她在学堂开办了中医研修班,第一次报名有20多人。可是,当学员们知道老师才二十多岁,纷纷退钱不学了。剩下7个学员,对王超也很不以为然,老是挑衅他。那天,学员童童的儿子夜里发烧,体温39度。王超给他开了麻黄汤,并叫童童连夜给孩子喝下去。半夜,王超发微信,问喝了没有。童童没理他。他又打去电话,提醒她给孩子喝药。看到王超这么执着,于是童童给儿子喝了药。第二天一大早,王超又打去电话问情况,童童一看孩子,已完全退烧了。这件事,让童童转变了对王超的态度,不仅因为他药到病除,还因为他如此认真。紧接着的上课,让童童她们大吃一惊,这个老师上课激情四射,脉络清晰主次分明,洋洋洒洒广征博引,信手拈来妙趣横生。他讲课还特别有诚意,上小儿推拿课,50多学员,他一个个手把手教,重复了50多遍,直到人人学会。
两年来,王超在乐清公益课开了20多次,听课人数达到3000人。口口相传中,中医班人数增到了50多人。一年下来,这些学员中不少人俨然成医了,童童、陈野等人,都会开调理方案,成了亲朋友好友的健康顾问,帮助别人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。今年年初,紫荆学堂又开办了一个居家中医养生班,人数也达到了50多。授人药,不如授人用药。这一点,王超无疑为中医做出了别样的意义。
80后中医王超非常忙碌,坐诊、授课、解答手机上发来的各种问题咨询,还有出诊。很多病人和他熟悉了,把他当朋友,有时请他出诊,他也不收诊费,连车费都是自己出。他说:人家信任我,我不能收钱,不然就有损医者形象。有一次他到乡下出诊,出租车司机得知他不收诊费,也死活不收他的车费。他无比感动地说:人心肯定向善的,满腔和气,随地春风。
他的愿望是,有朝一日,大家都能了解中医,正视中医,爱好中医,探索中医,实践中医,强身健魄,把老祖宗的宝贝好好用起来、传下去。
王超在乐清紫荆学堂授课.
北京同仁堂温州国医馆,每月10号,24号门诊,预约专线(医生助理电话):18066367770(微信同号)
地址:温州市鹿城区南浦路260号(世纪联华对面)
预约方式:电话预约当次门诊号,就诊后可预约下次复诊号
联系我们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