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探灵寿木
◎马东明
灵寿木,用于制作灵寿杖,是灵寿地名文化的重要渊源,以其高贵而又神秘的历史形象,在历代灵寿人民的脑海里,刻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,成为了灵寿人民挥之不去的家乡情节和鲜亮凝重的文化符号。清《正定府志》有载:“郡邑所始,采地、山川、都城、里闬均堪命名,间参之以时事,或象其形而会之意,正定名府、州、县之初,皆不外此,唯灵寿取义在木。”又云:“按县今无此木,意战国时有之,因以名地。”
灵寿木,在古书中亦被频频记载。展现大荒时期生活状况的上古奇书《山海经》有云:“灵寿实华,草木所聚。”此“灵寿”二字指的就是灵寿木;注曰:“灵寿,木名也,似竹,有枝节。”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“灵寿木”和“灵寿”二字的最早古书记载。《汉书》唐颜师古注:“木似竹,有枝节,长不过八九尺,围三四寸,自然合杖制,不须削制也”。金元刘志渊《踏莎行·灵寿杖》有云:“灵寿一枝,瘦同鹤胫。肌轻体赤幽人称”。在古书记载和文化大家笔墨中,均生动描述了灵寿木的形态特征。
从古书记载中可知,灵寿木特征有三:一是木似竹,有枝节;二是自然合杖制,不须削制;三是瘦同鹤胫,肌轻体赤。古书记载的灵寿木长于深山,其“自然合杖制,不须削制”的特点似为不实。深山丛林中的植物,种类繁杂,自然生长,葱茏茂密,物竞天择。如古书记载的“瘦同鹤胫”且“不须削制”而浑然天成的高端木质器物,在自然环境中似乎鲜能找到。
灵寿木,古时多用于皇帝恩赐年老勋臣,以表功绩、示尊崇。《汉书·孔光传》载:“(孔光)愈恐,固称疾辞位。太后诏准,赐太师灵寿杖”。《旧唐书·李靖列传》云:“(李靖)以足疾上表乞骸骨”,太宗不允,“赐靖灵寿杖,助足疾也”。古代得赐灵寿杖,是高贵身份的象征,以至于常人想得此物,很多情况下只能自己栽植。唐柳宗元《植灵寿木》有曰:“江水映我白发影,郊游宜人自多情。笑问长老希奇杖,答我灵寿是其名。遭逢不幸人易老,而立之年不经营。今生不望王赐杖,自栽灵寿木一茎。”
现灵寿西北深山中,长有一木,稀少难遇,山中亦鲜有人知。此木亦类竹,成节状,节处对生两刺,节节长高,俗名对节木。该木,长势缓慢,枝条柔韧,肌轻质密,枝干硬,刺亦坚,宜成杖。如古诗所语:“韧枝柔条忽倒立,凸突劲节常对生。”冬季,通体为暗红色,其他季节为灰色,于密林中难以被发现。当地村民有言:对节木,有神力,能镇宅,可降伏蛟龙,故又名降龙木。据传,穆桂英大破天门阵,所用兵器或为此物。
山有灵、仁者寿。灵寿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愿史书中频频记载的皇家用木灵寿木,在灵寿大地上能够奇迹重现、接续繁茂。愿人人都能争作灵寿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,使高贵而又神奇的灵寿木精神得以发扬广大、再续辉煌。
原标题:《【遇见•灵寿】风物灵寿丨再探灵寿木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