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交通习俗

清代交通习俗

独轮车也叫小车,靠人推,轮子是木制的,是小贩用来运水、运货的车,通常为一人推,若推得过于吃力,则由另一人在前面用绳套拉之。

冰车也称“冰床”,是冬季的交通工具。它是用木制成长方形架子,下有二足,裹以铁条,上铺毡褥供人乘坐,亦可载物,由人拉,行于冰上。

清末,北京盛行人力车,因其由日本流入,故称“东洋车”或“洋车”。最早的人力车的轮子及辐条均为木制,轮子四周钉有一圈胶皮。人力车夫被称为“拉车的”,分为三等:拉散的、拉包月的和拉牌车的,以拉牌车的最为“上等”。

杭州轿埠

轿子,古称肩舆。清末,杭州一带的轿分官轿、平轿、花轿、素轿等数种。

衙门官府用的叫官轿,以青蓝布作轿身,较大。四人抬轿,并另有四人跟班替换;前有执事,开路喝道。

平轿是民间私家所用的轿子,又分为两种,一种为富门商贾的私人轿,这种轿轿身较大,以蓝布作轿身,家中并雇有私人轿夫;另一种为民间轿,轿身较小巧,以青布作轿身,民间一般人家外出拜客、游山玩水可向轿埠事先预约或临时租用。

新娘子结婚喜庆时乘坐的是花轿,其轿文华顶西洋盘,周围用红绸扎结各种鸟兽花卉,四角挂玻璃连珠灯,下坠大红彩球。

素轿是送丧出殡时,供办丧之家乘坐的。这种轿子由素仪店出租。素轿四周围以白布,考究者还要在轿上扎白绸球。

清末,杭州有72个大轿埠,每埠都有当官值班。至于小轿埠那就更多了,遍及全市。轿夫一律按地区划为各轿埠管辖。

杭州的轿夫大都为世袭制。轿夫落埠必须要给一笔落埠钱,落埠后,要在埠内所设的竹筒里,放进写有自己姓名的竹签,才算是轿埠的轿夫。若有人前来叫轿,那么以抽签方式决定出轿者。抽中者的签要放置一边,以便筒内的竹签都有机会抽中。出轿所得酬金,轿埠要抽走一成。若轿夫将酬金虚报减少,一旦查出则会被罚唱堂会一夜,并为轿埠的所有轿夫各做一双草鞋。

江南的船

江南多水路,船业历史悠久,也十分发达,不仅有海船、航船、货船、香船、游船,还有鲜船、搭便船、竹排等等。在湖州地区,农家有大船、小船两种。大船用以迎亲的叫“花船”,用以载丝往返于沪杭的叫“丝船”,收租的叫“账船”。小船打鱼的称“渔船”,专载鸬鹚捕鱼的称“木鸭船”,放黄鸭的称“黄鸭船”,放丝网、鱼钩的称“脚划船”,以乞食为主的称“敲梆船”,等等。

绍兴地区有一种埠船,为中型船,可坐30余人。它因有停靠的埠头,有约定的时间,所以叫做“埠船”。由某个村庄专开的,该村庄的埠头叫“本埠”,路过的埠头叫“客埠”。

杭州西湖的游船,至清代,于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,除达官贵人乘坐的各种画舫外,还出现了两种船型:“竹舟”和“方舟”。“竹舟”以巨竹为筏,筏上结篷屋,外有朱栏,以青幔为幛,屋内木板地,船中可设席宴饮,青幔可随时撤掉以眺远景。“方舟”由几节活动的方型船体组成,用时由人肩背至湖中,以中节坐客,再加上前后两节为首尾,客多时可加节,用绳连成小舟,用布帆,有人划桨。方舟两边还设有两小舟,一放茶具、酒果,一置笔砚、书笺。清末,西湖游船向简朴转化,大型画舫已不多见,时尚一种叫“划子”的小游船,这种游船可随时租借,每船可载7—8个。另外还有一种大些的叫“篷船”,有门窗,可蔽风雨,船旁还载有小舟,可烹调食物,这种船亦可租用,但价格较昂贵,多为豪门富贾使用。

云南的马帮

清代,云南马帮已形成滇南、滇东、滇西三条马帮运输干线。一个马帮,少的有10余匹马,多的有百余匹马;驮运最近路程为百余里,最远路程达千里之远。每个马帮都有自己的领导,被称为“锅头”;有头马,其项挂铜铃,辔头装饰着红绫,驮架上还插着马帮的旗号。大的马帮还自备武器以防匪抢劫。

马帮有自己的行话和禁忌戒律。“开稍”意为“休息”,是马帮行话之一。一般于中午开稍,选择的地点也多为有水草的开阔地。晚间若无大马店投宿,亦要“开稍”过夜,“开稍”前必须将马驮子卸下围成圆圈,马匹放在圈内,圈外四周燃篝火,赶马人轮流值夜。

南方民族修桥补路习俗

在我国华南、中南、西南居住的众多民族,都有修桥补路以积善德的习俗惯制,其中桥修得最好的当为侗族。在侗族地区众人捐款、捐物、出力修造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木桥中,目前尚存的清代建造的桥有两座:一座为清光绪二年(1876年)建的华练桥,它位于广西三江自治县独峒乡平流村华练屯南50米处。该桥为2台2墩3亭17间桥廊,全长65米,宽3.8米,高8米,歇山式五层重瓴,造型非常优美。建桥初,桥侧封有木板,木板上绘有18层地狱图。桥中间设有关公庙,香火不断。另一座为巴团桥,建于宣统二年(1910年),该桥分人畜双行道,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立体桥道,建筑设计构思极其独特。桥中亦有关公庙。

侗族认为谁修的桥越多,积的功德也就越多,那么死后也就会升天堂,而不是下地狱;会转世为人,而不会转世为畜。因此,无论哪个村子架桥或者修路,响应者都极多,捐款的捐款,出力的出力,捐料的捐料。姑娘们虽然干不了力气活,但她们也不闲着,用巧手做出侗锦花,挂到桥上。侗桥不仅方便了来往行人,而且在侗家人看来,这桥能给他们带来好运,能够吸引更多投胎转世的灵魂,能够使村寨人丁兴旺,财运亨通。它具有风水意义和引魂的象征意义。

清代宫廷交通习俗

车驾是古代最为普通的交通工具。最初目的是为了引重致远。但是,后来自称“天子”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及其家族的与众不同,进而区别家族内部的尊卑等级,又都在车驾规制上大做文章。于是自有帝王以来,中国便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车辂(皇帝之车称“辂”)制度。尽管这些制度不尽相同,其宗旨却始终不变。

满族原先的乘载方式主要是骑马。平日出行、运输则多用畜力车,常见的有用牛牵引的柴车,即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“勒勒车”。

其中箱用柳条编造,车轮为木制,形制极其简陋。满族立国不久,皇太极仿明代规制设立了最初较简朴的宫廷车辂制度。乾隆时,随着清政权的巩固和对汉族传统宫廷文化的深入把握,又参照周代和唐宋典制,创立了一整套具有清代特色的车辂制度。其中,除沿用了传统的“五辂”(即玉辂、金辂、象辂、革辂、木辂)作为皇帝出行的仪驾外,还对皇帝、皇后及王公大臣等的常乘车辇的尺寸、外形、饰物等作了严格的规定。而后者主要有辇、舆、轿三种形式。

皇帝辇舆

皇帝的乘载规格最高,而不同场合使用的辇、舆又有等级差别。清帝常用的辇、舆有玉辇、金辇、礼舆、步舆和轻步舆。它们均为乾隆十三年(1748)制造,后世奉为定制。

玉辇是一种人力大车。玉辇为皇帝专用,因辇上饰有玉板而得名。清宫玉辇高1丈1尺1寸,上覆圆顶,中设方座,用朱木制造。辇箱四角各有1高5尺2寸的柱子,柱上为4根镂金垂云的曲梁,梁上支撑描金圆顶,顶面饰4块青玉圆板。金云叶青缎料的帷幔自辇顶披至辇箱。辇门高4尺8寸,夏张朱帘,冬设青毡门帘。辇座高2尺4寸,绘有金云、彩云,四周环以朱栏,栏内铺花毯,上设云龙宝座。宝座高1尺3寸。座左设铜鼎,右挂佩剑。辇设辕木4根,内2辕长3丈8寸,外2辕长2丈9尺。辕木两端有铜镀金龙形饰件。

玉辇是皇帝的重要交通工具,一般用于南郊祀天大典。皇帝乘坐时由36人抬行。

金辇亦为皇帝重要交通工具,与玉辇合称“二辇”。金辇的结构与玉辇大体相同,但略为矮小一些。通高1丈5寸,柱高5尺,门高4尺7寸。四根辕木也略短,内辕长2丈8尺1寸,外辕长2丈6尺1寸。辇盖饰四块金圆板,垂黄缎幔幄。金辇供皇帝北郊祭太庙和社稷时所乘坐,由28人抬行。

礼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。礼舆为皇帝群祀(即朝日、夕月及亲耕以下诸祀)时所乘坐。礼舆用楠木制造,高6尺3寸。舆内外处处饰以金龙。

如舆顶上层八角及下层四角均饰金飞龙;两层黄缎垂幄绣金云龙;舆内设金龙宝座;抬舆的辕木、大小横杆及肩杆上通体绘朱漆金云龙,杆两端亦绘金龙图案。舆左右各开一窗,夏遮蓝纱,冬覆玻璃。皇帝乘坐时由16人抬行。

步舆是皇帝日常乘坐的轿子,也用楠木制造,但比礼舆矮小。舆高3尺5寸,不设帷幔。内设蟠龙雕花宝座,座之四足为虎爪和龙形。座垫夏铺明黄妆缎,冬铺紫貂皮。座前置一黄缎包裹的踏几,高约3寸。直辕和抬杆等处绘有龙纹。皇帝乘坐时由16人抬行。轻步舆亦为皇帝日常乘坐之轿,规格与步舆略同,但更轻巧。舆高3尺4寸。龙椅用象牙制做;踏几饰金,高两寸。由16人抬行。

后妃辇车

清宫后妃常用的交通工具有凤舆、凤车、仪车和翟舆

凤舆清初皇后设凤辇,乾隆十四年(1749)改凤辇为凤舆。舆为木制,高7尺,外漆明黄色。舆顶有拱形盖两重,均饰以金凤;盖上覆镂云纹镏金顶。舆前设双开门,高2尺6寸。舆内漆浅红色,置朱红座椅一把,高1尺8寸,上饰金凤;坐面铺绣彩凤明黄缎。舆辕、横杆、肩杆及垂檐、四柱上均有金凤装饰。凤舆由16人抬行。

凤车皇后所乘之车。高9尺5寸,车轮直径4尺9寸,二车辕长1丈7尺5寸;由一马驾驶。除拱盖上绘八宝图案外,其余形制与凤舆略同。

仪车皇后和贵妃随皇帝外出祭祀日、月时所乘之车。四柱不加绘饰,车轮直径四尺,车辕长一丈五尺,用一马驾驶。其余形制与凤车略同。但皇后仪车色用明黄,饰以金凤;贵妃仪车色用金黄,饰以多翟(古时的一种长尾野鸡)。

翟舆皇贵妃乘坐之轿。木质,漆用明黄色。形状仿佛皇后凤舆,但规格较矮小。高4尺6寸,宽2尺9寸。舆上各部装饰及图案为金翟,而不用凤。乘坐时由8人抬行。

王公乘轿

清代王公乘坐的轿子主要有明轿和暖轿

明轿亲王以下、辅国公以上准乘明轿。按清廷规定,轿宽3尺3寸;为木制、朱漆贴金;轿身以玲珑花卉雕刻为饰。不同等级的明轿在装饰和抬行人数上亦有所不同:亲王明轿不置帷幔;郡王以下明轿用红布帷幔和油绸雨衣各一;亲王以下、贝勒以上乘坐明轿由8人抬行;贝子以下、辅国公以上由4人抬行。

暖轿亲王以下至普通文职京官均可乘坐。轿为木制、朱漆,四周设帷幔。暖轿以顶盖和帷幔的颜色区别品级尊卑。如亲王暖轿盖、檐用金黄色,帷红色;郡王盖、檐与帷均红色;贝勒红盖青檐;镇国公黑盖青帷;辅国公盖帷皆青;一品京官盖、檐、帷均为墨色。另外,女眷自固伦公主以下至贝勒夫人以上均可乘坐暖轿。其轿盖、檐、帷颜色亦有严格规定。暖轿抬行人数与明轿大体相同,但有在京、出京之别:如一品官在京轿夫为4人,出京为8人;四品以下文职官在京轿夫2人,出京4人。

清廷交通禁忌

所谓交通禁忌,此处是指按清廷规定、不得违反的、有关车舆及其出行的制度。其核心是维护封建的等级。

首先,它表现在车舆的制做上。如前面所述,清廷自皇帝起,皇后、贵妃、皇子、公主、亲王、郡王……以至百官乘坐的辇舆、车轿等交通工具,均须按各自的尊卑等级,在用料、颜色、纹饰、尺寸和抬行人数上有严格的区别。

其次,这种尊卑等级还体现在出行时乘舆和车驾排列的先后次序上。宫中出行,皇帝登舆先行,接着是皇后、皇子、亲王……。即使是贵为皇帝之母的皇太后,也不得乘坐皇帝车舆并先皇帝而行。

清光绪初年,皇帝正值幼龄,两宫太后垂帘听政。为示尊崇太后,特于皇帝大驾之外另设慈驾仪从制度,外出郊祀,谒陵时,帝辇在前,慈安太后舆在后,再次为慈禧太后舆,皇帝舆序仍在最先。等级之外,又有文武之分。清代制度,文职官乘轿,武职官骑马;除高级武职如将军、提督年老不胜骑乘,经奏准后特许乘轿外,一般武职均不得擅自乘轿。

皇帝和满族王公既可乘坐舆轿,又可骑马。但马缰颜色有黄色和紫色之别:皇帝、皇子及亲、郡王用黄色缰绳。此外,唯蒙古王公经皇帝特许可用黄缰。贝勒、贝子、镇国公用紫色缰绳。其它大臣非经皇帝特许不得使用。

这即是所谓“黄缰紫缰”制度。以上规定均需严格遵守,不得违误。否则以僭越或违制论罪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冰岛23人大名单解读:大狙领衔中场 黑马再盼奇迹
如何解决直播卡顿问题,提升观看体验的方法
365bet客户端下载

如何解决直播卡顿问题,提升观看体验的方法

📅 08-03 👁️ 4936
魅族PRO6和一加3究竟谁更好 先看这篇攻略
365bet客户端下载

魅族PRO6和一加3究竟谁更好 先看这篇攻略

📅 07-31 👁️ 8686
12月3日世界杯16进8淘汰赛足球竞彩2窜1: 荷兰 VS 美国 阿根廷 VS 澳大利亚
全民突击千鸟和瑞恩哪个好
体育在线365

全民突击千鸟和瑞恩哪个好

📅 08-13 👁️ 5514
淘宝退款如何查看退款去向?退款会退到哪里?了解退款管理资金流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