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接触度作为媒介策略的参考作用越来越小,新的模型应当加入干扰度指标
在过去的广告活动中,因为媒介的形式相对固定,噪音不强,在作业流程中经常是先有创意后有媒介计划,而现在随着噪音空前的强大,需要媒介优先,创意匹配媒介,才能保证到达更有效。
媒介的选择:
1.大尺寸:尽量选择足够大的尺寸,更有冲击力的媒体。(冲击力也是线下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)
2. 多感官:除视觉外,最好还有声音。
3. 行进式:走路、开车等行进时,无法看手机的场景。
4. 长时间曝光:长曝光媒体通常出现在封闭空间,如:包车等。但延长广告时长也是方法之一。
同时考量因素:
1. 媒介本身:媒介即信息。(Marshall Mcluhan的理论更宏观,我只说一些狭义上的应用)。比起选择什么,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拒绝什么。当人们对某类事物不了解的情况下,他们更容易根据其信息来源作出评价或态度反应。
2. 场景选择:场景即规则。每个场景都有其规则,该规则会约束每个进入该场景的人。(人们在不同场景的举止言行是决然不同的。)
因为场景同样是承载信息的媒介,它影响和控制着人们的心理感受,使人们会不自觉的做出与该场景匹配的反应。随着越来越多的长尾场景被拓展,可以更精准的匹配产品。如,即使是洗手间的屏幕,也不失是一个推广洗手液的好媒介。
3.新技术:线下媒介的技术一直更迭较慢,近两年最大的革新也就是屏联网,这谈不上是什么新技术,只是随着网络发展和硬件成本降低,为该模式创造了基础条件。海量屏幕联网后,涌现了不少线下ADX公司。目前,线下ADX主要具备三个以往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:LBS投放、迅速更换素材(按天、甚至按小时)、大量拓展长尾场景。ADX投放让线下广告具备线上广告的敏捷性,同时,也让大数据指导线下投放成为可能。
广告传播中最重要的三要素,媒介、创意、受众,都在时代中发生了变化。对传统的线下媒介来说,智能手机统治的时代,为了保证传播效果,需要媒介优先,要求不同创意匹配到不同媒介,也要求创意人具备媒介视角。而在未来,数据化和数字化必将推动传统媒介进行新一轮的革命。
注:图1引用自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许静老师课件
EN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